深同网永久网址:www.szman5.com

谁支持同性婚姻?从出生世代与教育程度观察

资讯 szgay 7年前 (2018-04-10) 1829次浏览 0个评论

对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态度,除了「愈来愈多人支持」,「愈晚出生的人愈支持」,我们还知道什麽?本文不讨论如何说服其他人「同性恋结婚不会对社会有什麽伤害」(或许下次你可以试试白经济以前提过的〈谈同性婚姻的经济效率〉说服他人)。而要提供一些「事实」,邀请大家一起脑力激盪:人们对同性婚姻的态度如何形成?哪些可能的形成方式与本文提供的「事实」相符?

记录社会变迁的宝库──台湾社会变迁调查

台湾认同,男女平权、政府信任⋯⋯族繁不及备载,台湾社会变迁调查(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每年以约3000人的代表性调查,记录这些人们心中重要的态度在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面貌。对于同志相关的态度,社会变迁调查在1984、1991、2009、2012、2015,有所着墨。本文着重在近年的社会变迁,主要使用2009、2012、2015的调查。1991年的调查资料会拿来给大家看一下25年前的台湾长什麽样子。[1]各年询问问题如下:

谁支持同性婚姻?从出生世代与教育程度观察

1991:同性恋的人应有彼此结婚的权利。
选项:非常同意、同意、无意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无法选择
2009:那麽,同性成年人之间(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的性关係呢?
选项:一定不对、大部份时候都是不对的、只有在某些时候是不对的、完全没有不对、无法选择
2012:同性恋者也应该享有结婚的权利。[2]
选项: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同不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2015:同性恋的人应有彼此结婚的权利。
选项: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无意见、拒答

本文分析方式:将同意跟非常同意放在赞成这一边(2009则是「只有在某些时候是不对的」以及「完全没有不对),其他的回答放在另一边。换句话说,我创造出一个「支持同性婚姻变数」,对每一个样本而言,同意同性婚姻为1,其他(可能不同意、无意见或拒答)为0,我测量「某一族群同性婚姻支持程度」的方式,便是将该族群的「支持同性婚姻变数」取简单平均,读者可以将这样测量出来的支持程度想像成:

该族群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
或者,
随便在路上抓一个该族群的人,猜测他支持同性婚姻的机率。
因此,本文中「支持同性婚姻比例」与「支持同性婚姻态度」是同一个意思。

读者可能会质疑,2009年的问题跟其他年很不一样,怎麽能拿来比呢?我的想法是,一个赞成同性婚姻的人一定会赞成同性恋可以发生性关係,因此2009年的结果可能会「高估」社会上赞成同性婚姻的倾向。换一个角度想,社会趋势朝着愈来愈多人同意同性结婚的方向迈进,因此将2009年的结果纳入分析可能会让社会对同性态度在2009-2015的跨年变化看起来「变小」,只要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我觉得将2009年结果纳入分析便没有太大的问题。
我选取了1950-1990出生的世代观察,原因无他,太年轻或太老,各年出生的样本都太少,拿来推论心裡不踏实。[3]下文中我将1950-1970世代称为「中年世代」,1971-1990世代称为「年轻世代」。

图1画出各调查年赞成同志拥有婚姻权利的人数比例。值得一提的是,从2009到2012短短3年,台湾社会对同性婚姻态度的变化甚剧,从33%跃升到58%。到底这些多出来支持同性恋婚姻权利的人是谁呢?

图2中我将样本分成「中年」与「年轻」世代。很明显地,从1991到2009年的态度变迁主要是因为年轻世代的加入。但更有趣的是,从2009到2012年,「中年世代」赞成同性婚姻权利的成长率(从20%到45%,2.5倍)大于「年轻世代」(从50%到72%,约1.5倍),中年世代是哪一群人呢,是2017的现在47到67岁的一代,从图1跟图2我们有了第一个结论:

近年同志婚姻态度变迁中,中年人的态度变化比年轻人还大。

放大镜拿来,差一年出生有差?
所谓「愈晚出生愈支持同性婚姻」的猜测符合图2。这边我要澄清一下「愈晚出生」代表的效果。在2015年,找一个1950出生的人跟一个1990出生的人,他们两个有什麽差别?
出生年代不同,成长经验不同
年龄不同,一个65岁,一个25岁
年龄不一样对同性婚姻态度会有什麽影响?一个可能是,年龄比较小的人想法比较弹性,接受新知后比较容易改变本来的态度。比较出生年相差无几的世代(譬如1989跟1990出生的人)在2009-2015年间被观察到的态度差异,我们会倾向将观察到的差异归因于「出生世代」效果,毕竟差一岁,心智年龄没什麽差。然而,比较1950跟1990出生的人的时候,「出生世代」跟「年龄」效果都得考虑。

没错!愈晚出生确实愈支持同性婚姻,这个趋势在1950-1990世代非常稳定。图三也再次显现,从2009到2015年间,「各出生世代」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都」上升了。
请小心,图3中同一个调查年的资料裡,不同世代支持同性婚姻的态度,可能同时包含了上面提到的「年龄」(例:改变自己的容易程度)与「世代」(例:成长经验)效果。如果只是比较相近的出生世代,我们就较有信心将变化归于「世代效果」。

唸书跟挺同志有关係?
在解释愈晚出生愈支持同性婚姻的讨论中,有一个直觉的猜测:大家唸书唸多了,就比较挺同性婚姻吧?。这个猜测有两个成分:
高等教育扩张,愈年轻的世代中,有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本身」会让受高等教育的人,(1)刚念完书就支持同性婚姻,(2)面对社会讨论同性婚姻议题时,比较容易从没意见或不支持转而支持同性婚姻。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应该预期:
高教育程度的人,不论属于哪一个世代,都比较支持同性婚姻。
进一步,我们可以询问,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者,他们对同性婚姻的态度是不是不一样?譬如:

愈晚出生的高教育程度者,比起早一点世代中的的高教育程度者,更支持同性婚姻吗(这个问题有趣的原因是,我们可能会猜测不同出生世代的高教育程度者,其支持同性婚姻的程度「一样高」)?
下面的讨论中,我只纳入2015年的调查资料,以避免不同调查年间,不同社会氛围对人们的影响。同时,这也较能代表「现在」台湾人们的想法。我将人们的教育程度粗分为低跟高以检验上述两个猜测。中年世代的样本裡(1950-1970),教育程度为国中以下者佔39%,我将教育程度为国中以下者定义为「低教育程度」,其它则为「高教育程度」。

图4-1画出中年世代裡,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们,支持同性婚姻程度的变化,图上的线是那些点的趋势线(配适线)。[4]关于图片中的点与线的诠释,有两点需要小心。
图4-1每个点代表的样本数不多,尤其1965-1970出生年间,低教育程度的人数相当少。对每一个点的数值大小不应过度诠释。
图4-1的趋势线代表的意思是,将样本分为高低教育程度两群体后,若根据样本中出生年这项资讯「预测」人们支持同性婚姻的教育程度,我们的预测是什麽。[5]下文对图4-1的诠释皆基于趋势线。
图4-1中,高教育程度者比低教育程度者更支持同性婚姻,支持了原本的猜测。中年世代裡,高教育程度者有一半左右支持同性婚姻,低教育程度者约三成。另外,两条趋势线皆为向上的斜直线,代表「愈晚出生愈支持同性婚姻」的论述,在中年世代中,不论高低教育程度都成立。

图4-2中,我以与图4-1同样的方法分析年轻世代,由于台湾的受教育程度在过去几十年内惊人地上升,年轻世代中,用国中教育程度来定义低教育程度者已不再合适,我改定义教育程度为高中职以下为「低教育程度」(年轻世代样本裡,这样定义下的低教育程度者佔全部样本34.5%)。

请再次注意:图4-1与图4-2中的教育程度定义不同。图4-1的低教育程度者为「国中以下」,图4-2的低教育程度者为「高中职以下」。虽然国中跟高中职念的书当然不一样,但是分高低教育程度的目的是比较,在「差不多年出生」的人裡,「相对而言」教育程度比较低跟比较高的人,他们的想法有何不同?
另外,与图4-1相同,读者不应对图4-2中的点的数值过度诠释,尤其是1982年之后出生的低教育程度者(样本数较少)。下文对图4-2的诠释基于两条趋势线。

图4-2传递了一些与图4-1相同的讯息:高教育程度者比低教育程度者支持同性婚姻。同时愈晚出生的人愈支持同性婚姻。然而,也有一些不同且有趣的讯息。
低教育程度者的同性婚姻支持程度,随着出生世代的推演,与高教育程度者愈来愈接近。
这是一个有趣的观察,结合「愈晚出生愈支持同性婚姻」以及「读愈多书愈支持同性婚姻」两个叙述(两个叙述从上文看来都是对的),我们可能会猜测愈晚出生愈支持的可能来源是愈晚出生的人读愈多书(教育程度提升)。然而,从图4-2看来,愈晚出生愈支持的变化来源,在年轻世代中,更多是来自于低教育程度者(高中职以下),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想,这可能只代表着最年轻世代所有人对于同性婚姻的看法相差无几。

从事实到推论
出生世代、教育程度与支持同性婚姻与否,有因果关係吗?我们并不清楚。本文至今为止的叙述,目的是提供一些「事实」,譬如:高教育程度者比较支持同性婚姻。这个观察并不代表,高教育程度者是因为念比较多书而比较支持同性婚姻。图3中不同世代间支持同性婚姻的态度差距,我也不清楚到底是怎麽来的(即使上文提供了世代与年龄两个思考面向,但是「世代」代表什麽,其实并不清楚)。
观察上面几张图片显现的事实,是我们理解「人们对同性婚姻态度」的起点。这些事实就好像那个好死不死被牛顿看到掉下来的苹果,引起我们的好奇,而下一步,便是建立可以解释这些事实的假说。
开始瞎掰假说吧
本文至今为止传递的关于台湾现在同性婚姻态度的事实如下:

近年台湾社会中,支持同性婚姻的态度变化,中年世代比起年轻世代还要剧烈(增加较多)。
不论教育程度,愈晚出生的世代皆愈支持同性婚姻。
不论出生世代,高教育程度者皆比低教育程度者支持同性婚姻。
年轻世代中,随着出生世代推演,低教育程度者对同性婚姻支持的增加,比高教育程度者还要多(最年轻世代的人们对同性婚姻的态度趋于一致)。

我提供以下两个瞎掰的方向。
接触资讯与成长经验
如果我们想像一个人的一生,会有两次时间要决定支持同性婚姻与否,一次是年轻的时候(20岁之类),一次是中年(40岁之类),人们面对这两个时点,什麽因素会影响决定呢?
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形成同性恋婚姻的态度,依靠的可能是「接触的资讯」(包括成长经验)。
较早跟较晚的世代裡,不同教育程度者接触的资讯与成长经验的某些部分可能较为相似,譬如1990出生世代的人,不论那个教育程度,大概都在中学时期就听过同性恋这个名词。1950世代的人,则可能不论哪个教育程度,在他30岁之前,都没听过同性恋这词(?),或是无从想像同性恋到底是什麽。1960-1980出生世代的人,则处在有些人获得资讯,有些人没获得资讯的世代。
人们接触的资讯百百种,但在年轻的时候接触到的资讯中,我想特别提起「教育内容」这项资讯。对我而言,教育内容是学生形成对这世界想像的重要起源。因此,在义务教育中,完全没有提到同性恋的课纲,与明确列出章节解释性别认同的课纲,有可能让学生长大后形成对同性恋不同的态度(顺带一提,性别平等教育法于2004年通过)。[6]

老了一定顽固吗?
中年的时候,要如何决定支持同性婚姻与否呢?
图4-1中,中年世代的高低教育者,其支持程度不同,除了接触资讯不同,也可能是「固执程度」不同。如果同性恋对于所有中年世代的人而言,确实是年轻时不太会接触到的观念,那麽关键就变成,在近年同性恋资讯已相对普遍的状况下,不同人「面对新知」的态度。
高低教育程度者的顽固程度不同吗?我们并不清楚。如何测量固执程度是一个相当有趣也重要的问题。如果有某些因素使得人们比较愿意接收新知(教育内容裡强调多元价值观?),那麽这些经验应该也会影响这群人对其他事情的态度,譬如「环保」、「性别平等」、「新移民」等等在近代被大量讨论的价值。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资料是长时间对同一群人做问卷调查,就我所知,台湾不存在这种资料,但如果只是针对具有「某些特质的人」,譬如「1980年台南县出生、女性、高中毕业、父亲教育程度国中毕业、母亲闽南人」这样的样本,台湾社会变迁调查便派得上用场,由于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每五年便会重複一次问卷主题(有些问题更常询问,譬如台湾人认同),我们可以追溯同一年出生,但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对于某一特定议题的态度变化,进而观察具有哪些特质的人比较顽固。
当然,顽固程度与接触资讯两者的影响交织。愈顽固的人,可能愈不会在中年的时候接触到新知(遑论改变想法)。

小结:不只愈晚出生愈支持
台湾社会对于同性婚姻的态度相当对立吗?从社会变迁调查的资料看来,近年人们对于同性婚姻的态度愈来愈相似,更令人高兴的是,这份相似,更多是来自于哪些原本不支持同性婚姻的群体(中年世代)。
人们的想法并非一成不变,然而,是「什麽」决定了人们的改变?只要持续沟通,台湾社会便能对同性婚姻的态度有更多共识吗?答桉仍藏在五里雾中。未来,笔者农夫相信藉由探索「接触的资讯对态度的影响」与「决定固执程度的因素」,我们不只能够理解,教育程度和出生世代与同性婚姻态度有没有因果关係,我们也会更加理解,该怎麽让台湾走向一个,不同想法的人们能够彼此沟通的社会。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