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同网永久网址:www.szman5.com

武汉最大艾滋病诊区悄然“变脸”

资讯 szgay 7年前 (2017-05-22) 1886次浏览 0个评论

武汉最大艾滋病诊区悄然“变脸”

艾滋病志愿者(右)劝导病友

江城最大艾滋病诊区悄然“变脸”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晗 通讯员刘露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楚天都市报讯: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的住院大楼七楼窗明几净,每天都有医护人员在走廊和病房穿梭忙碌,但颇为神秘的是,该病区内看不到任何标识标牌,墙壁上也没有健康宣教栏,甚至连患者病床床头的记录病情卡片也全部是空白。走遍整个医院,找不到任何关于该病区的指示或介绍标牌。

其实,这层楼是江城最大的艾滋病住院区,目前住院患者共有54名。他们中有携手抗艾的夫妻患者,还有帮病友疏导心理的志愿者。

保护隐私 不叫“艾滋”叫“爱心”

“林阿姨,您今天感觉怎么样?现在该打针了。”昨天上午,在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艾滋病房的39床,两名护士亲切地和艾滋病患者林女士打招呼,并为她注射吊瓶。楚天都市报记者看到,林女士和其他病友的病床前,记录病情的卡片除了写有林女士的姓名,没有任何内容。在整个艾滋病区的走廊和所有病房,均看不到与艾滋病相关的字眼,甚至连护士站的患者病情卡,也只写有患者姓名,别的栏目均为空白。

该中心艾滋病科主任阮连国表示,随着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市民对艾滋病患者不再歧视,但仍有一些市民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艾滋病患者,目前住院的54名患者都存在低烧、肝炎、肺结核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为了保护他们个人隐私,病区内公共场所没有任何患者的病情信息,每位医护人员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等。医护人员还用微信、QQ等方式,提醒他们准时服药。艾滋病患者每天服药必须准时准点,否则可能出现耐药反应。“我们中心是武汉市定点收治艾滋病感染者的医院,12年前就有了艾滋病科,除了设有艾滋病房,还有艾滋病门诊。”阮连国表示,该中心目前除了收治54名艾滋病住院患者,还收治了许多其他传染性疾病患者,少数患者和家属“闻艾色变”,甚至质问医生“为什么把那么多艾滋病人搞到医院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从2014年开始,该中心将原有的“艾滋病门诊”的招牌和指示牌,全都悄悄换成“爱心门诊”。

夫妻“抗艾” 顽强活下去不提从前

据了解,艾滋病房住院患者平均每人每次住院时长一至两个月左右,一旦并发症得到控制就可以出院,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近年来,夫妻患者也屡见不鲜,他们在病房里相互照顾和鼓励,携手与艾滋病抗争。

43岁的郭先生和妻子十多年前从外地来汉,在汉正街做批发生意。去年,丈夫连续两周低烧不退,辗转来到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检查,确诊为艾滋病。陪同郭先生检查的妻子也被查出感染艾滋病,两人同时住进了艾滋病房。“住院的第一个星期,两人天天以泪洗面,相互指责,不配合治疗。”病区护士长刘莉回忆,经医护人员轮番劝慰和疏导,两人渐渐接受了现实,一个月后,郭先生的妻子康复出院。

令医护人员感动的是,出院后的妻子收起了抱怨,主动回到病房照顾郭先生一个多月,直到他康复。近日,郭先生因肺结核发作住院治疗,陪伴在身边的依然是妻子,每天为他烧水做饭、陪他散步。“要是没得这个病该多好,把你拖累了……”昨天上午,病床上的郭先生接过妻子削好的苹果,轻声自责。“莫这样说,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不要再提,我们都要好好活下去。”妻子立即打断郭先生的话,右手紧紧握住他的左手。“虽然得了这个治不好的病,但是生活还在继续,医生护士都非常关心我们,艾滋病房就像我们另一个家。”她表示,以前总以为艾滋病房是生命禁区有进无出,通过医生的介绍,自己不再恐惧,坚持规范服药,自己看起来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更没有放弃与病魔抗争的理由。

刘莉告诉记者,得不到家人理解和支持的艾滋病患者,压力非常大。相反,如果艾滋病患者得到家庭、朋友和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加上坚持用药、定期复查,他们完全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志愿服务 “劝药”效果胜过医生护士

“你好,我姓沈,是志愿者,我以前和你一样也是艾滋病感染者。”昨天上午,一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走到艾滋病房内,主动向患者自我介绍。记者看见他的红马甲上印有“快乐鸟”三个字。

这位“红马甲”名叫沈龙(化名),今年48岁,2006年手术时,不幸输血感染艾滋病。2015年在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住院治疗,出院后每天服用抗艾药物,目前身体情况良好。

沈龙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一旦查出感染艾滋病,就必须终身服药。虽然药物由国家免费提供,但一些艾滋病患者由于没有明显不适的症状,或者受不了服药后的副作用,很难坚持每天服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劝说和监督病友们吃药。

两年前,沈龙投身艾滋病志愿服务,每周都会抽出时间,早上从南湖家中出发,搭乘公交车辗转来到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为艾滋病房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对抗病魔。

去年,沈龙建了一个QQ群,他服务过的患者陆续加入群中,如今群里有近500名艾滋病患者,每个人的吃药时间他都记得,时间一到,他就在群里挨个提醒。有的患者出差到外地忘记带药向他求助,他立即自掏腰包发快递送药。

“自从查出艾滋病后,我就辞去了国企工作,从艾滋病房出院后,我重新‘上岗’当起志愿者。”沈龙坦言,起初妻子并不支持他的这份新工作,担心每周在病房操劳会不利于病情控制。如今他已坚持两年,身体各项指标均正常,妻子也悄然改变态度,从反对变成默许,今年还主动帮忙组织了两次艾滋病友的郊游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沈龙服务的艾滋病患者中,有不少人加入了他的志愿者团队。去年4月,沈龙在武汉市志愿者联合会注册“武汉市快乐鸟志愿者服务中心”,目前共有30余名志愿者,大部分是艾滋病患者。

阮连国表示,一些艾滋病患者情绪烦躁低落,住院后不配合治疗,让医护人员非常头痛,而沈龙和他的团队成员本身就是患者,他们现身说法安慰和劝导患者,效果往往比医护人员更好。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